Mt. Ningjinkangsha Winter
宁金抗沙准冬季攀登
作者: 严冬冬   图片: 严冬冬 李兰

2010年12月2-9日,我和李兰搭档,以Capsule方式攀登了位于西藏江孜县和浪卡子县交界处的宁金抗沙峰(7206米,一作7191米)。整个攀登周期中,12月2-3日为适应期,在西南支山脊6050米处宿营一晚下撤;4-5日回拉萨休整;6-9日为冲顶周期。

公路边看6400米三角岩(西南与东南支山脊交 汇点)

我们基本采用西南转南山脊路线,仅在6600米以上基于雪况的稳定,为躲避山脊上强大的西风而改从东南坡横切。这条路线是1995年日本枥木县登山队及1997年日本HAJ登山队采用的路线,从4950米的公路边直接起步,在冬季雪面充分沉降、无须担心冰裂缝危险的情况下,全程无上方危险,并且只有6200-6400米的一段(西南山脊转上南山脊,即公路边所见“三角岩”的侧坡)陡处至40度的硬雪坡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其余路段均为非技术性雪坡地形,可以说是宁金抗沙最容易接近、简单直接的一条路线了。由于2007年清华登山队曾在这条路线上攀登到7130米,所以我对沿途情况相当熟悉。我们此次攀登尽管携带了8米的结组绳用来应对裂缝,但是全程并没有使用,一直保持simul-solo的状态。

适应周期

12月2日,我们中午从浪卡子县驻拉萨办事处(拉鲁桥西南侧的伦珠宾馆)搭乘货车出发,下午约5点钟到达浪卡子,在此吃过晚餐后包车约20分钟从浪卡子到达卡若拉山口,再往前1公里左右的公路边就是07年的4950米大本营址,当年帐篷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在这里宿营一晚,夜间温度颇低,陈俊池送的TNF Tempest 23单层帐(采用了透湿性较好的单层帐材料,就是内侧摸起来有极细绒毛的那种,跟硅尼龙的透湿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已经开始结霜。

6050营地

3日上午10点拔营出发,溯山峰方向流下的溪水而上(冬季溪水并未完全结冰,仍有液态水流动),数百米后向左拐上碎石坡开始爬升。我约下午2点到达西南支山脊线,因为李兰选择的路线不理想,在山脊上等待前后共1个多小时,尽管有太阳直射,但山脊另一侧吹来的西风仍旧感觉很冷。4点半,我们到达山脊右(南)侧的一处小雪盆,发现雪相当结实,且雪盆地形很容易设置避风的营地,于是决定把帐篷搭在这里,用雪块修建防风墙加固。此后一直到9日完成攀登撤营下山,我们的帐篷一直留在这里。

这一夜是我们整个攀登过程中帐篷结霜最严重的一夜,部分原因是前一天积累的霜在上升过程中没有机会蒸发掉,而夜间又基本无风。靠门的帐顶盖满了絮状的霜花,轻轻一抖动就会飘落下来。临睡前把手表摘掉放在帐篷侧袋里十几分钟,发现帐内温度已经低于手表量程(-10度),测不出读数。

4日上午起床后把睡袋、食品物资、炉头和锅等留在帐篷里,背着基本是空的背包下撤到公路边,拦了几辆返回拉萨方向的班车都没有停,最后是搭车去反方向的江孜吃过午饭之后才又乘过路车回到拉萨。(由于从曲水到江孜一段的国道因修路中断,拉萨-江孜-日喀则区间的班车在这段时间只能走羊湖浪卡子一线,所以路上往返拉萨的车很多,但在国道恢复后这一情况将不再,届时从南侧接近宁金抗沙可能仍旧需要在浪卡子转车。)2-4日这三天山上天气晴好,基本万里无云,除了南方远处的库拉冈日等山峰时常为云笼罩。

回拉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休整,也因为我们原本每人只携带了一支冰镐,见识了西南支山脊上的硬雪及上三角岩一段的坡度之后,我们觉得无保护上下这一段尤其是倒攀时还是双镐比较靠谱,于是决定回去拿冰镐。总体而言,像这样安排“上升-高处宿营-低处休整-回到高处继续攀登”,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相对较好的适应性,尽管身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几天时间内达到完全适应,但至少可以大大改善在更高海拔的行动能力。如果再有一轮这样的适应,宿营位置更高,那么对于像宁金抗沙这样较低的7000米级山峰就已经尽够了。

5日在拉萨休息一整天之后,6日我们搭乘拉萨至日喀则的班车直接在07年大本营处下车,约中午12:30开始向上攀登。由于适应改善加上轻装,上次用了6个多小时的路程这次只用3个半小时,下午4点左右就回到了6050营地。帐篷的状况良好,里面的霜已经完全升华干净,用雪砖固定的防风绳及之前搭建的防风墙也都十分稳固。南面和西面开始出现高空卷云及层云,似乎是冷锋来临的征兆。

攀登周期

上升到三角岩顶(6400)

7日天亮时分(早晨8点左右)把帐篷留在6050,只带睡袋、炉头+锅、一整天的食品及一个满气罐出发,沿西南支山脊上升。最初的200米高差坡度较缓,通过“三角岩”脚下的窄背隙后增加到近40度。雪一直很硬,穿冰爪踩上去只有行走齿能够踏入。约11点上升到6400米的三角岩顶,也就是南山脊的末端。

继续沿山脊向北,12:20到达6530米处,这里是07年围攻攀登的C2营址,再往前南山脊的走向开始偏左,经过卫峰舵果龙(6768米)及另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山头,一路通往顶峰。而我们在继续上到6600米的山梁之后,则选择沿山脊的东侧横切,因为冬季雪况下横切没有任何引发雪崩的可能,而沿脊线行进则不仅要直接暴露在强大的西风中,而且脊线的起伏会带来更多的海拔升降。

然而横切之后的路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绕过舵果龙之后,脚下的雪开始变得松软起来,深处可没脚踝,这样就需要踩雪开路,跟之前在硬雪表面上行走相比,速度一下子就慢了下来,并且也要消耗多得多的体能。下午4点多,越过一道由坚实雪桥覆盖的冰裂缝之后,尽管顶峰就在前面看似不远处,但我们已经知道天黑(大约晚上8点)前基本没有可能登顶了。同时,尽管我们所处位置是在主山脊的东侧,但是风仍然越来越大。是时候寻找过夜的地方了。

我们去冰裂缝一端的底部看了看,发现即使贴近裂缝底也同样有风,并且表层硬雪相当坚硬厚实,我们只有冰镐,没有雪铲和雪锯,在这样的地方很难挖掘出合适的露宿位置。于是越过裂缝再往前走,很快发现在靠近主山脊底部的地方,表层的雪因为风积作用而形成几厘米厚的硬壳,底下则是松软的雪层,并且我探查的第一处这样的地方就具有非常理想的结构:表面硬壳略呈拱形,与下方雪层之间天然形成了深近2米、宽1米多的空腔,只需要把空腔下方的松雪挖开足够多,就可以形成理想的雪屋,并且只要不去动两边的承重结构,就不必担心硬壳坍塌。

6900露宿的雪洞

于是我开始动手往里挖,李兰在洞口清理挖出来的碎雪。由于温度低,挖掘过程中雪完全不融化,所以衣服和手套一点都没有湿。挖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洞已经大到可以让两个人并排在里面勉强坐起来了,而这时离天黑还有两个小时左右。用雪块简单修砌一下洞口,把垫子、空背包和睡袋铺进去(我的睡袋外层是防水的HyVent层,李兰则是用睡袋形状的铝膜保温毯罩在睡袋外面),这里就成了理想的庇护所。可惜宽度还没有大到可以把气罐和炉头放在雪上烧水,只能抱在怀里,如果再多挖几分钟搞一个侧龛的话就完美了。

就这样化雪烧水吃晚餐、灌水壶和水袋,在洞内的安谧中入睡。毕竟是接近6900的海拔,这一夜睡得不是很连贯,但已经相当理想了。由于知道距离顶峰已经不远,加上温度真的很低(估计夜间在零下三四十度),8日早晨一直等到太阳把洞顶的硬壳晒暖才出发,大约10:20一切就绪,开始最后的冲顶。

这一段路的雪况倒是没有前一天横切之后那么糟糕,只有刚出发的一小段需要踩雪开路,并且雪深也只没到脚踝以下,接下来就是在雪面上走了。我们在顶峰的东南侧,从左边可以到达南山脊上7130米的鞍部,这里也是2007年我跟清华登山队攀登时到达的最远位置,再往前就是顶峰最后的山包;从右边也可以沿连续20多度的雪坡一路上去;中间是破碎的裂缝和断层区,尽管由于12月冰雪的稳定,我并不担心会有雪桥坍塌或是冰崩这样的事情,但毕竟还是没那么靠谱。几乎毫不犹豫地决定走左边,完成07年没有完成的最后一段,毕竟这次攀登对我来说最大的主题是“还愿”——07年到这里折返是因为后面的队员没有跟上来,天气预报说第二天是好天觉得下一组应该能登顶,可是我们被天气预报骗了,后来又第三次冲顶也因为雪崩威胁没能成功,这样反复周折也就跟这条路线结下很深的缘分了。

在顶峰

于是就向左,从离7130鞍部很近的地方经过,风从山脊背面(西面)吹过来,冷到必须要把围在脖子上的头巾拉起来遮住脸。头顶上掠过的已经是浓厚的层云,不再是前一天丝丝缕缕的卷云了,甚至会把阳光挡住。离顶峰越近风就越大,试图转往顶峰背面避风,但是转了一段风也没有变小的迹象,还不如直上节省时间。登顶大约是中午1:20多的事情,最上面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大平台,掏出相机环拍、自拍。这时候李兰还只到7130鞍部之前的地方,因为路线没有危险,沿途等了她一两次也就没怎么等了。顶峰的风实在无法久待,于是就原路下去,把羽绒服给她(往下走只会越来越暖和),约好回雪洞见。

选择了上来时没走的右侧(往下就是左侧)路线回去,很快就到了雪洞,这时候李兰还只刚过鞍部一点点。一拍口袋,暗叫糟糕,打火机留在了羽绒服口袋里,这次上来又没带装有刮火棒的杂物袋,看来等待时间是没法烧水补充了。只能就着水袋里大半结冰的水随便吃些东西。李兰一直到下午3点才登顶,回来后又烧了两锅水,我们从6900开始下撤已经接近4点半了。

因为有上来时的脚印可循,没必要再重新踩雪开路,下撤速度还算快。翻回6600的脊线东南侧就有了手机信号,在这里打电话、收发短信等李兰下来。回到6400的三角岩顶正值日落,倒攀6400-6200的雪坡基本完全在黑暗中进行,双手拿冰镐靠近镐头的位置,基本用内侧齿一步步倒踩下来。后来李兰说她刚开始倒攀不久一侧冰爪就松脱了,在陡坡上又没办法自我保护,只有勉强倒退着到了背隙以下坡度转缓的地方才敢重新穿好。我大约在晚上9点出头回到6050营地,李兰回来已经接近11点了。9日睡个懒觉,11点多拔营出发,好在一到公路就搭上了返程班车,天黑没多久就回到了拉萨。

西南转南山脊路线是宁金抗沙接近性最好、最简单直接的一条路线,并且即使在夏季也没有太大的上方威胁(冰崩/雪崩/落石),实在很适合攀登。我们这次应该算是Capsule方式:全程两人搭档,先把营地和物资放在6050米处,下山休整之后再继续完成攀登。7000多米毕竟是很高的海拔了,适应周期不够长的话,即使是如此容易的路线也很难全程采用阿尔卑斯方式完成。另一方面,西藏中部山峰在11-12月的雪况相当好,天气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对于避风面(山体东侧)及技术难度不大的路线,这一时期是相当合适的攀登季节:不必等待天气窗口,不必顾虑雪崩威胁,在计划安排和路线选择方面提供了与无伦比的自由度。

Mountain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Copyright 2000-2021 Gviewchina.com (Beijing)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Created and Maintained by Bince
旗云探险 - 宁金抗沙准冬季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