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 years old dreaming
鹰嘴岩攀登报告--353年的梦想
作者: 王二   图片: griff,王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2013年8月27日 晴

16:30

我揉着由于交换装备带(Gear Sling)而差点脱臼的肩关节,头靠在岩壁上大声的喘息着,我的队友赵恒和老董(董晋云)关切的望着我,四周每天这时候该下的浓雾正迅速聚集着。这里是鹰嘴岩的第11pitch,距离地面500+m,离家1500km。

鹰嘴岩位于四川邛崃山脉中段,双桥沟布达拉峰东南侧,海拔高度5300m。

鹰嘴岩远看像雄鹰长啸。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场善恶搏斗中,恶魔墨尔多打开了天河,造成洪水肆虐,生灵涂炭。一只善良的神鹰为解黎民倒悬之苦,嘴里衔着石头,在大地和天空之间飞来飞去,它想用石头去堵住洪水。后来,神鹰的嘴被石头磨破了,铁匠罗斯格尔基就为它重新打造了一张嘴。在神鹰的不懈努力下,天河 终于被堵住了,神鹰又飞回了它的栖息地长坪沟尾,被换下来的鹰嘴永远留在了双桥沟的这个地方。

唯一可考的攀登记录是2005年10月,瑞士攀登者 Christof Looser, Martin Ruggli 和 Lukas Durr 经过七天的艰难攀登登顶。线路命名为 I Hate Camping(我恨露营), 21pitch,难度 VI, F7a(5.11d), A3,700m.

黄色线路:瑞士路线,I Hate Camping(我恨露营), 21pitch,难度 VI, F7a(5.11d), A3,700m.
红色线路:中国路线,353 years old dreaming(353年的梦想),13pitch,5.11a,650m.
绿色线路: 日本路线.点击查看大图

2013年8月20日 多云

14:00

一向钦佩自己出行人品的我也不得不对中国东方航空的飞行品感到深深的折服,经历了起飞人数超标遍查无果及紧急飞机故障大修后,晚点4个小时终于将被承运人我,及赵恒送到了成都双流机场,原来计划好进山前的一顿午餐火锅就这样被断送掉了,打车赶往team汇合点缘来客栈的中途,我对各种大小的火锅招牌咽下了无数唾液。

打开虚掩的缘来客栈前台大门,向早已恭候的队友们连连致歉,他们是:此次攀登活动的发起人,来自北京的Griff;阳朔的邱江,张勇,杨帆;加上早到的老董(董晋云),七人团队到齐了。接下来,召开了热烈的装备可抛弃大会,大家积极踊跃,出手阔绰,其中以Griff的overuse Black Diamond C4机械塞一套,邱江的数十把单锁,张勇的崭新十余只Kailas机械塞为甚。大会结束后的物资采购行动波澜不惊,除了我的老项目大量可服用高度数酒精以外,其余乏善可陈。

2013年8月21日 多云见雨

16:00

从成都翻越夹金山到双桥沟的道路比我想象中要顺畅,就是司机一路上老唠叨的单边交通管制也出乎意料的畅通。夹金山垭口一翻下来就进入了嘉绒藏族的小村落,很别致,就是没有甘孜那边的藏族风味。到了沟口景区售票处,队员们排着队签字按手印缴纳门票和户外管理费,很正规,就是不便宜,也没搭售个意外险什么的让我略感意外,这是一个一个比一个精明的时代啊。到了我们的落脚点书记家,小雨还在淅淅沥沥的洒,赵恒说:靠,我们一来就下雨,湿了吧唧的。我说:“吉兆啊,这是给咱们洗尘呢。”书记家伙食果然如传说中那般实在,大鱼大肉的堆了一桌,因为几年来死磕布达拉峰进沟多次的邱江和食欲即将不振的张勇,杨帆吃的倒挺欢。我和赵恒,老董喝了大半瓶1000ml装红星二锅头就草草睡了,三人间还有带浴霸公用卫生间,和我以前所有的藏区历练都那么格格不入。

2013年8月22日 晴

08:00

自从有了生命中第二个女人后,懒觉就离我远去了,极不习惯但得认命。昨晚我,老董和赵恒的呼噜三重奏让我有一种奔跑的欲望,换上跑鞋,刚好阳光从沟的东麓洒在公路上,山花烂漫,好像回到某年我和阿成在yosemite观鹿晨跑。晃晃悠悠跑了40分钟,由于空气太冷,感觉耳朵快痛炸了,一慢下来却感觉浑身通泰,四肢勇武,真是适应海拔的好方法。回到书记家,张勇和杨帆的High反已经开始了,头痛,反胃,腹泻在接下来的几天将始终伴随他们。

下午整理攀登装备和宿营装备,所有的技术装备都得整理一遍,检查工作状态;所有的帐篷都得搭建一次,检查内外帐的完好情况以及帐杆是否完好。营地食品和高山食品分类打包,厨具也得按个人与公用分类。总之大岩壁攀登和登雪山的前奏基本一致,说到这,我真建议广大致力于或者即将致力于大岩壁攀登的同仁们,登几次入门级或者初级技术级雪山积累一些高海拔适应经验和装备整理技巧不是坏事,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高海拔无小事。”一些自己不觉得的小事往往决定了攀登活动的成败。如何在高海拔把自己伺候舒服真是一门艺术。这一点,我的登山入门老师金飞彪和中登协培训部主任马欣祥博士给了我太多的教导,谢谢你们!

2013年8月23日 晴

12:00

今天是适应日,计划是和向导老胡徒步到鹰嘴岩大本营勘察,选定攀登路线和宿营地点,然后返回书记家。也许是昨天晨跑带来的神奇效果,也或许是红土高原原住民的生来优势,900m的海拔高差,我和赵恒,老董不到3小时便搞定了,邱江延续一贯的稳重风格,张勇以及杨帆则承受着高反给他们带来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压力。

鹰嘴岩的大本营又叫白海子,海拔4400m四周岩石山峰林立,一汪碧蓝的湖水和长满野花的高山草甸镶嵌其中,真是人间圣境啊。营地的自然条件之好,超出了我的预期,那怕不是攀登,徒步露营也是极好的去处。掏出Griff为了这次勘察路线专门购买的“打鸟”单筒望远镜,我仔细的观察了这次打算攀登的鹰嘴岩东南壁,由于之前唯一的来自瑞士队的攀登信息,攀登难度上对照我们的能力让我并不乐观,尝试选择难度系数较低的新路线是最现实的选择。所以高倍数望远镜对岩壁局部细节的观察尤为重要,这决定了攀登策略与人员装备安排,这也是爬华山时从Leo那学到的重要一课。

勘察结束,队员们全部到达白海子,下撤时却发生了点攀登队里那些本就该出现的插曲。队友杨帆因个人身体原因,临时选择留在白海子营地(当时有另一支攀登队伍已在白海子扎营,只是目标与我们不同),拒绝下撤。杨帆的这一私人临时决定,既没有提前与队友商议,也打扰了他队计划,作为“AA制”攀登队长的我也没有强制任何队员的权力,个中风险只有他自己承担。下撤途中与沿途拍摄的Griff汇合,除杨帆外全员顺利回到了大鱼大肉大酒的书记家。

2013年8月24日 多云

07:00

和秋香,Griff商讨了昨天观察的线路后,我们决定兵分两路。由适应比较好的我,赵恒,老董组成高原小组,今天随背夫们上白海子,搭建大本营;由邱江,张勇(与他队提前达成协议,已于昨日留驻白海子营地),Griff组成高反小组,今天留在书记家休息,来日再战。

由于昨天的适应,对上山路途比较熟悉了,我和赵恒,老董睡了个自然醒,吃了个大早餐,这才包车出发,接近正午时分,离白海子还有半小时路程,就见山头上浩浩荡荡我们雇佣的十来号背夫下来了,不愧是原住民,背着20来公斤的驮包行进速度还如此稳健!

到了大本营,我们的向导兼厨师老胡已经等候多时,加上高反严重的张勇与杨帆,我们立即投入到了火热的营地建设中。关于营地建设,最重要的就是选址,既要留出与水源的缓冲区,又要考虑到与攀登目标的距离,特别是岩石类山峰在夏季雨季容易发生的落石,坍塌,泥石流等风险。我们在离湖边150m外建立了宿营区,在200m外建立了厨艺区,并和他队协商了公共卫生区。帐篷搭建完毕后,就是个人装备整理,公用装备的再次整理,公用物资的分类存放,厨房设施的调试,做食品计划,通讯设备的调试,充电设备的调试。一整天似乎都没闲着,晚饭后喝了几口威士忌才觉着踏实许多。酒精啊,高度数酒精啊,你是多莫的善解人意啊,寒冷中温暖我,疲劳中放松我,烦躁中解我忧,高反的人儿你喝一口。。。,高反的人儿已经睡鸟。

2013年8月25日 晴

15:00

今天的计划是高原小组进一步勘查攀登路线并试攀,尝试建立运输通道。高反小组进驻大本营,做进一步的适应。由于夏季蒸腾效应比较剧烈,鹰嘴岩地区的天气经过几天观察总结为:如果大气候为晴到多云,那么中午以前晴,中午后多云,4点以后开始落雨但雨量不大;如果大气候为多云或者云多有雨,那攀登者就得自求多福了。大早天空晴的一点儿天空样都没有,见状我叫上赵恒与老董,收拾装备开始上山。营地与岩壁根部是一段草甸和流石坡隔开,高差大概200m,需要行军大概40分钟,抵达岩壁根部后,我们把装备放下后又空身开始溜达,寻找合适的起攀点。上午11点,我们三人开始从起攀点攀登,1st pitch是大概50-60度的缓坡,由于裂缝系统没有想象中发育的完整,大部分段落需要无保护通过,期间还有大概4-5米的横移需要考验精准的脚法与良好的平衡感,整段难度大概5.7R;2nd pitch 岩壁角度开始加大,大概70度左右,同样有大段落的无保护攀登,同时角度略低的段落上散布着许多浮石,到顶后是个比较舒适的平台,难度5.8R;3rd pitch开始,才是真正的攀登,经典的slab地形,裂缝时有时无,需要胆量和细腻的脚法,难度5.7R,在这个pitch的顶端,我们发现了刚走不久日本队攀登未果下撤时留下的8mm bolt以及短绳和单锁;4th pitch迎来了更大面积的slab地形和更少数量可以放置可靠保护的裂缝,逼不得已之下,整个60m绳距我只设置了一个保护点,难度5.7R。4个pitch爬完已近下午4点,天空准时的阴云密布,并不时洒两滴雨点,这是该回营的信号了,下撤时我们固定了2条60米动力绳和100米静力绳,这样换高反小组磕路线时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回到大本营,高反小组已经胜利会师,捎带着把拍摄邱江和张勇的极致玩家摄制组也带到了白海子。高原小组今天顺利的勘察及攀登更令整个队伍士气高涨,从高反中适应回来的邱江和Griff更是积极请战。全队于饭后组织了一场高山“闪趴”,何谓闪趴?Flash Party的意思,全队加友队十来只头灯同时在我带去的天幕下开成频闪模式,辅以高度洋酒和蓝牙音箱,再加上邱江赖以成名的岛国音乐和“烟草”,连向导兼厨师老胡都口吐白沫,双眼放光了。高潮时段请让我用不堪入目来形容,可以吗?!嘻。。。哈。。。!

2013年8月26日 晴

14:30

相信我,用老胡的话来说,每一场party的背后都是无数的:“脑壳痛。”没有例外。

今天高原小组历经连续三天的劳作后迎来了休整日。高反小组由攀登副队长邱江领衔,拍摄队长Griff辅佐,再加上依然高反的张勇和杨帆,一块对付昨天4个pitch以上的岩壁去了。除了不停的吃喝补充能量以外,今天难得有时间细致的欣赏一下营地四周那夺人心魄的美景,于是我们组织了传统的绕湖运动,这真是一片大自然造化的精华啊,湖水不深,清澈见底,在不同的光线下泛滥着不同的颜色,鹰嘴岩三座岩石山峰和翠绿草甸在倒影中荡漾。白云,蓝天,温暖的风吹拂着,这哪里是高海拔的禁区,分明是神灵的花园,作为攀登者的我们,是有何其幸运,能够身处其中。

“王二,收到请回答。”对讲机中传来了邱江的呼叫,“我们已经到达瑞士平台,我们已经胜利到达瑞士平台。”“瑞士平台”是指瑞士队信息极简的攀登报告中提到的一个位于岩壁中段的平台,大小可以搭建一顶单人帐篷,瑞士队在平台窝了4天,才完成了上半段的攀登,难度达到A3(aid climbing器械攀登的难度系数,有别于free climbing自由攀登)。我们选择的路线竟然和他们异曲同工,在这么巨大的岩墙上,不同路线居然汇合到了同一个节点,攀登这种行为真是太奇妙了。但不同的是,自平台起步,我们的路线将偏右进入一个明显的,可能完整的,直通鹰嘴岩顶部的裂缝系统。而瑞士人的选择是直上,进入端墙(headwall),在平面与小裂缝间战斗。

随着小雨的定时飘落,高反组也安全回到大本营,今天他们爬了3个pitch,共150米,坡度大概70度,难度分别为5.8R,5.8R,5.5?并且都固定了静力绳。

2013年8月27日 晴

11:30

今天的计划是高原小组经过休整后重新投入攀登并伺机登顶,高反小组休整。但今天运输任务比较繁重,由于Griff拍摄纪录片的需要,以及考虑到人数众多的攀登队员每个人需要公平的攀爬机会,我们需要在瑞士平台储存一些高山食品和饮水,以及一定数量的攀登装备。恢复状态的张勇和依然高反的杨帆表示放弃休整,今天再次协助运输,加上本就打算跟拍的摄影队长Griff再分担一点,对于人均负重已接近15kg的高原小组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

第一个抵达瑞士平台的我掏出itouch准备拍摄一些老董和赵恒爬双上升器(在大岩壁攀登活动中,路绳固定后 (rope fixed),攀登者会采用一种使用两只手式上升器爬绳的方法,这种方法效率高,灵活机动,是每个攀登者都应该熟练掌握的技术装备运用方法之一) 的图片,顺便拍摄一些鹰嘴岩中峰和东峰的图片资料。从平台往上便进入原来预定的裂缝系统,由于视角的不同,现在观察起来角度很大,几乎接近90度,而且由于地形的原因,还是没法观察到裂缝系统是否延续,是否直达峰顶。

12:30

老董和赵恒终于到达了平台,在5000m海拔负重爬上升器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既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有过硬的体能。简单的混着水食用了几块能量棒后,我们开始整理装备,准备开始攀登,8th pitch的起步我沿着一条从平台开始的右向裂缝攀爬,希望它能够引领我直接进入我们想要进入的主裂缝系统,可惜我的预想是徒然的,裂缝的终点一如既往的是一面光滑的岩壁,我极不情愿的建立了保护站,并招呼赵恒和老董上攀。这一段难度大概5.7.

13:30

9th pitch的攀登极具戏剧性,是我职业生涯中少数留下极深刻印象的段落。在8th pitch的保护站我面临两难的选择:选择直上,距离主裂缝系统的起始部分很近,但得以Aid Climbing的方式,这意味着在通过光滑的岩面时可能需要使用我们最不想使用的手段--凿眼;选择继续向右横移,幸运的话可能可以迂回到主裂缝系统的起始部分,但风险在于为了保证迂回时绳索的顺畅,不能设置任何保护点,而且如果不行将浪费宝贵的时间。事实证明,我选择后者不但为自由攀登完成整条线路打下了牢靠的信心基础,也是坚持自由攀登态度的胜利。从第8段保护站出来,我继续向右横移接近15m,这时发现向左迂回可行,于是又向左横移15m,接着上攀10m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主裂缝系统,一条笔直的0.75#--3#机械塞的裂缝,由于solo 40m带来的紧张情绪在我设置好一个完美的1号机械塞后终于释放,我交替涨手,自我感觉爬的行云流水,那种自我生理节奏和岩壁完全合拍的感觉并不多见。在设置了几个nut和机械塞后,我迎来了本段路线的最大手点,一个类似马桶边缘的jug,我兴奋的双手抓住,并大声欢呼起来,感谢攀登,感谢鹰嘴岩,感谢mtv,感谢cctv,赐给我如此美妙的路线。在一个明显的小平台处,我设置了保护站,固定了绳子让Griff和赵恒用上升器跟攀。(由于路线的地形,无法两位跟攀者同时跟攀的,固定绳子用上升器跟攀也是效率极高的方法,还可以给予领攀者宝贵的喘息时间,高海拔收绳,谁收过谁知道有多累。)本段难度5.10+。

15:00

10th pitch看上去更加陡峭,是一条最宽处为2#-3#机械塞的裂缝。起步的裂缝很狭窄,可以设置非常靠谱的Nut,随着裂缝越来越宽,攀爬也越来越不容易,毕竟这里已经是海拔5100m,加上先锋攀登带来的紧张感,呼吸越不顺畅,移动起来就越感觉疲劳。大概35m以后来到一个平台,这里有2支前人设置的岩锥,还有已经腐败的白色尼龙绳和用来穿绳下降的金属小环,看来是瑞士队登顶后下降时设置的保护站。我仔细检查岩锥后,确定还很靠谱,便用长扁带连接他们,并单独再设置了一个保护点,做好保护站。海拔越高,难度越大,绳距便会相应的缩短,满绳距攀爬固然倦意,但偶尔变通,节省体力也很重要。这段爬的我上气想接地气也接不着,难度5.10+。

16:00

11th pitch是一个明显的横切段落,不想翻直上的仰角缝就需要过渡到右侧的裂缝,由于海拔高度的提升,以及岩壁角度较大,横切时虽然保护点都很好设置并且都很牢靠,心肝还是微微震颤了一下,由于地形原因,为了避免绳子抽不动,这个段落不长,大概25m,难度5.9

摄影队长Griff由于没有携带保暖衣物,并且鉴于高原小组决定连夜攀登,在拍摄完9th pitch后扯呼回大本营了,由于下午温度的降低,我在保护站等到赵恒和老董上来后准备添加一件风衣,这时--请接本文开头。

17:00

服用了一粒咖啡因盐丸,休息了十来分钟后,我尝试转动我的右肩关节,感觉疼痛并不十分明显了,看来往日攒下的人品关键时刻还是起到了作用。我们三人在雾气中对望了一会,我说:“接着来吧!”赵恒和老董没出声,只是给了我肯定的眼神。我们三人在昆明经常搭档开发户外运动攀登路线,常在一块酗酒,谈心,那种默契和坚定的支持力量只能意会。

12th pitch起步便是下马威,几乎90度,是两条平面上的狭窄裂缝,保护不好设置(其实是看不见设置的怎么样)只能凭手感。攀登10m后裂缝便消失了,变成了C3都嫌小的裂隙,但此处每隔1.5m居然出现了3只岩锥,这可救了我的老命了,裂隙边缘很薄,沿裂隙攀爬10m后裂隙顶部是一面仰角和平面相交开口向下的0.5#机械塞的窄缝,再向左横移便进入一段简单的烟囱地形。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莫名勇气,一鼓作气通过了难点,在烟囱的顶部找到2片巨大的片状岩石做好了保护站。

三支岩锥的存在,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在重复某队的路线吗?瑞士队的路线图明显没走这边啊?在沟里频繁现身的日韩队已经爬过了吗?只是由于语言问题,我们在网络上没有找到相关信息?在老董和赵恒跟攀过程中,其中一支岩锥还失效了,说明打进去的时间不短了。哎,这一切都是谜啊,作为想攀爬一条新线路的我们,这无疑令人沮丧。本段落为整条路线最难,5.11a。

18:00

由于习惯性浓雾的原因,天色已经黑的需要打开头灯了。老董和赵恒跟攀上来了,我观察了一下13th pitch,从下边看是一段70度平面上的夹角缝,略宽,估计4#,5#,6#得全上,并偶有仰角,实话说我看到这样的地形以及我们只有3个大号机械塞的装备现实,加上三支岩锥带来的沮丧心态,感觉今天完成路线到顶的可能性很低了。补充了点能量胶和水,我开始了攀登。起步5m lay back以后我翻上了另一个平台,柳暗花明了,是的,柳暗花明了!!!在70度的平面上,一条完整的裂缝豁然眼前,并且平面上遍布各种手点,脚点,在浓雾中我看不见太远的上方,只是边爬边设置最靠谱的保护点,在这种攀登节奏下,60m绳距很快就用完了,当赵恒大声提醒我:“只有2m绳啦!”我已经站在了鹰嘴岩的顶部。我大声的回应道:“通知大本营,我登顶啦!”

19:30

我坐在一个40度斜坡的凹陷处,保护老董和赵恒上来,最后这段美妙的5.8必须让他们感受一下。而登顶给我的不现实的感觉还在困扰我,我怎么就登顶了呢?计划中的连夜死磕,bivy,准备抗冻的心态,都他娘的不需要了。我真的登顶了吗?我环顾四周,我的位置处于鹰嘴岩矮顶和中顶之间,他们之间的高差大概20米,不远处还有个高顶,是个小尖尖,你在山下任何位置都无法发现,大概距离我200m开外,大概一个绳距高那样子。顶部今天风速不高,以至于在头灯的光线下你能看出雾气中的水分子。我的脚下是鹰嘴岩西南壁,天色昏暗,虽然在脚下,但仍然给人以压迫感。我心中默念了几遍:嗡嘛呢呗美吽,祈佑冥冥中那些我不知该怎么称呼的众什么的关注,请他们赐福,毕竟爬上来只是整个攀登过程的一半。20:00整,两个头灯的灯光从石脊那边穿透浓雾照了过来,老董和赵恒露出两张笑成柿花的脸,高原小组在路线顶端汇合了,抱歉没有观众们习惯的那种狂喜的场面,击掌相庆后,我们一块窝在我所在的凹陷处,互相凝视着,聊了点家庭,友谊方面的私密话题,眼睛都有点儿湿润,从早晨6:00离开大本营,我们已经连续攀登了14个小时,登顶后的过度兴奋对于漫长的需要更高投入度的下降过程毫无帮助。我抓紧时间用itouch拍摄了一段视频,赵恒掏出三只烟,都点上算是给山神一个交代,老董则已经开始整理绳子,进行下降的准备了。--(记得这次和极致玩家拍摄组队长三元有过这么一段谈话,我问他:“你知道登山最需要什么吗?”三元回答了一堆,诸如装备,体力,技术什么的。我说都不是,登山最需要的是有兄弟watch your back。)在高风险的环境中,没有什么比搭档间的默契更重要。一个眼神,有时甚至不需要眼神,彼此都做出相应的反应,互相守望,互相鼓励,互为坚实的后盾。所以,那句话虽煽情,倒也不错,“无兄弟,不登山。”

24:00

夜间下降的风险颇高,直接导致了我的挚友刘喜南的去世,其他致命事故还包括我和赵恒都认识的李红学。风险之一来自攀爬者本身,选择夜间下降就说明当天攀爬时间过长,身体疲劳度也会在临界点,技术操作容易出错,安全意识也会下降;风险二来自岩壁,上攀时攀登者们都小心翼翼,加上白天容易判断落石的风险。夜间的多段下降,无意间蹭落的浮石,往往来不及警告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三人下降前约定,每到一个保护站便互相提醒,注意操作与下降时的动作幅度,正如我们轻轻的来,也安静的走,绝不留一根毛在鹰嘴岩。夜里12点我们安全撤回了瑞士平台,这时Griff还没有休息,仍然在大本营与我们对讲机交流,或许他也知道,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有人替我们打望,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提醒我们还有一半路程需要打起12分的精神。在瑞士平台我们用Jetboil草草烧了点热水, 兑了几包速溶咖啡,分食了几块能量棒,每个人加服了一颗咖啡因盐丸,便继续开始下降。随着岩壁角度的变缓,浮石也越来越多,但神奇的,直至我们三人安全落地,我们没有蹬下一块落石。来到我们存放装备的岩石根部,向导老胡带了一水袋热水与我们汇合了。卸下装备的我们如释重负。

03:00

经过21个小时的不间断攀登与下降,高原小组安全的撤回了大本营,完成了预定的路线,并在需要的段落铺设好了静力绳,为高反小组和拍摄小组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拍摄队长Griff熬夜现场带来已睡去的队友们的祝贺。坐在天幕下,吃着老胡给煮好的热腾腾的面条,喝着威士忌,一股强烈的睡意袭来,睡吧,兄弟们,做个好梦。

04:00

凌晨4点,我被尿憋醒的同时,闪电如白昼,雷鸣似开山,冰雹和雨点夹杂着砸在帐篷外帐上,就像一只军鼓队在表演轮奏,营地四周适时的传来各种落石崩塌的巨响。鹰嘴岩似乎想表达些什么吗?不满?愤怒?还是这本就是鹰嘴岩自己的语言方式?

2013年8月29日

14:00

与我们登顶相隔一天以后Griff,邱江,张勇也登顶了鹰嘴岩。下撤途中遭遇降雨,用邱江的话说:“内裤都湿了……。”杨帆因身体原因并未跟随。高反小组以惊人的毅力在潮湿和寒冷的恶劣状况下,全员安全撤回大本营,同时清理了路线上遗留的装备与物资。至此,整个攀登活动告一段落,大鱼大肉大酒的书记家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

攀登总结:

不论是Repeat还是开辟了新路线,我都为自己和队友们在此次攀登活动中的表现感到自豪,我们展现了合格的攀登素养,坚持了自我认可的攀登风格,自由攀登了所有段落。为了拍摄和运输多人数的物资装备以及替换前人留下的古旧的下降点,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们在每个段落的保护站留下一个不锈钢挂片和膨胀螺栓还有配用的主锁,加上邱江爬错路线折返和第8段防止磨绳的2套挂片和膨胀螺栓,路线全程我们共使用了15套挂片和螺栓。路线中我们没有留下任何多余的岩锥,岩塞,扁带,路绳等攀登装备和人为垃圾。为了表示对鹰嘴岩的尊重,我们没有登上手揣裤兜就能溜达上去,比线路顶端高10m的中顶。至于隐藏在视线外的高顶那将是另一个故事了。我们用所有队员加上向导老胡和最后帮助清理路线的三元的年纪总和来命名路线,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攀登的梦想,同时实践这种梦想也是对那些逝去的挚友们最好的纪念。

353年的梦想,13段,5.11a,650m
353 years old dreaming,13pitch,5.11a,650m

全体队员合影

路线图(点击放大)


攀登使用的公用技术装备清单:

软件:静力绳400m,动力绳4条60m(9.2mm),扁带60cm20条,120cm8条。
硬件:Black Diamond Camalot C4二套,C3二套;岩石塞(Nut)三套;快挂十付;bosch18V充电式电锤一把;挂片和膨胀螺栓15套;单锁40把,主锁20把。

注:

本文中对裂缝宽度的描述以Black Diamond Camalot机械塞尺寸为标准。
本文中涉及的部分技术装备和电器设备无中文正式译名,用英文实属无奈。
“R”英文Run out的缩写,在传统攀登中意为长距离无保护或长距离无法设置保护点,坠落会严重受伤或死亡。对应的还有“X”,Extremely dangerous的缩写,意为如果坠落你就没机会了。



再次感谢鹰嘴岩,给予我们这段非凡的旅程。还要感谢我们的家人,没有你们的支持与付出,便没有我们成功的攀登。谢谢大家,下次旅程我们再聚。

王二,2013年9月于昆明

编后记

经马德民先生与中村保先生联系后确认,本次攀登确为鹰嘴岩新路线。邮件原文如下:
Dear Demin Ma,

Thank you so much for sending information on Eagle Rock Peak. To my best knowledge, Mr. Wang's climb is "New Route". I do hope that I may receive further detail record from Mr. Wang.

Attached are your photo, my picture, article and map on Swiss climb from Japanese Alpine News 2006.

Thanks again and will stay in contact.

All good wishes,

Tom Nakamura
Mountain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Copyright 2000-2021 Gviewchina.com (Beijing)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Created and Maintained by Bince
旗云探险 - 鹰嘴岩攀登报告--353年的梦想